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教育>> 科研动态 > 内容详情

科研动态

了不起!市中心医院这项技术斩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者:    来源:  人气指数: 次      时间:2017年04月10日 15:22:39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直线上升,其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首位杀手。目前我国每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人数已超过100万。其中半数死于发病后2小时内。
    现代病理生理学研究发现急性心梗绝大部分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冠脉发生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冠脉急性闭塞,相应区域心肌发生缺血坏死,是心肌梗死的原因。从血管闭塞至心肌发生不可逆的坏死需要一定时间。如能抢在心肌坏死之前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便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挽救生命。

迅速有效的开通闭塞冠脉,使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再灌注,就可以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梗患者近期与远期预后,是治疗AMI的关键。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方法最好是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恢复心肌的血流灌注。实现可救治性的关键是起病至救治的时间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优势  

介入治疗较药物治疗疗效可靠、直接、迅速、理想,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首选。

•再通率高、残余狭窄轻、心脏EF值高,再梗死率、病死率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

•可使病死率 由40-50%降至5%以下

介入治疗不通过外科开胸手术,不需要全身麻醉。在X线指引下,通过穿刺外周动脉,将治疗器械送至冠状动脉闭塞部位,通过介入操作开通闭塞血管,从而改善闭塞远端血流,挽救病人生命。

 

 

手术操作程序:

①局部穿刺点麻醉,大部分采用经皮穿刺法穿刺桡动脉,少数穿刺股或肱动脉。

②插入动脉鞘管;全身肝素化。

③逆行送入已准备好的造影导管分别至左、右冠状动脉口,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选择多角度显露狭窄闭塞部位;明确手术方案。

④导引导管到位后,将准备好的导丝沿导引导管送入靶血管中,反复操作钢丝直到通过闭塞(或狭窄)病变至病变血管远端。

⑤将血栓抽吸导管沿钢丝送至血管闭塞处反复抽吸血栓。再将预扩张球囊沿导引钢丝送至狭窄闭塞处,注入少量造影剂通过球囊标志证实球囊位置是否正确。一旦球囊到位,就可开始扩张。

⑥球囊扩张完毕后,回撤球囊至导引导管中,重复造影观察扩张效果,决定是否重复扩张,或者是否有扩张的并发症如内膜撕裂、弹性回缩、残余狭窄等。

⑦撤出球囊导管,根据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支架,沿导引钢丝将支架送至靶病变处,准确定位后扩张、释放支架。如支架扩张欠佳,再送入后扩张球囊(高压球囊)行支架后扩张至满意(支架贴壁良好)。各种方法判断认为结果满意、没有明显并发症,远端血流TIMI血流2级以上;退出导丝和导引导管;拔出动脉鞘管,加压包扎穿刺点。

 

(术前)

(术中)

(术后)

在开始引进该技术时,我们直接应用了经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超过85%的急性心肌梗死病员均可通过此途径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严格围手术期无菌操作。我们对心源性休克、多支病变、左主干等高危病员,根据病情;选择在造影前或造影结束后穿刺股动脉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心动过缓和心肺复苏病员,先植入临时起搏器保护。大部分病员,均先用血栓抽吸导管沿指引钢丝送至血管闭塞处反复抽吸血栓。我们在导引钢丝通过病变到手术结束过程中,如病情允许,采用多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及硝普钠,明显降低急诊手术的冠状动脉慢血流(slow re-flow)或无复流(no re-flow);手术后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24-72小时,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此项技术国内外权威专著均未特殊提及,我们总结此经验,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发表了相关文章。

我市未开展此技术前,仅个别幸运病员度过急性期后,远赴成渝大医院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挽救了生命,但大多数病人无助的死亡,急性期后存活病人多生活质量差,生存时间较手术病人明显缩短。为提高我市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使更多的心脏病人及时得到救治,更好的为老区人民服务,同时为提升我院技术力量,心血管专业开展介入手术是大势所趋,在医院科学规划下,我院于1999年开始开展心脏介入技术。2006年开展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陆续派遣数名医师远赴国内大医院学习最新技术,并于2011年开始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项目。

目前,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超过100台次/年,手术均较顺利,手术时间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效果好,高于国内同级医院水平。本项技术的开展,填补了我市心血管专业此方面的空白,提高了我市心脏介入水平。极大地提高了我院专科知名度,挽救了许多病员的生命,同时也提高升了我院医疗技术水平,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文:心血管内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巴中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