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党政要闻 > 内容详情

党政要闻

我市残疾人精准脱贫工作综述

作者:    来源:  人气指数: 次      时间:2016年11月27日 00:00:00

  “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没有残疾人安居乐业的社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残疾人。

  近年来,我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力、残疾人主体、残联主责、社会参与”理念,以实施精准扶贫为重点,以改革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工作体系,组织实施残疾人服务工作,探索创新社会机制,对实施残疾人精准脱贫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扶贫残疾人的“巴中模式”,使贫困残疾人实现有尊严地生活。

  全域规划、全程推进、全面覆盖“五大行动”精准破解扶贫难题

  我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幅员1.2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90余万,2014年末贫困人口43.02万。全市残疾人共31.26万,占总人口的7.57%,其中:农村残疾人24.12万,占77.8%;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5.76万,占全市贫困人口的18.09%。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外出务工致残率和返贫率高是当前最大实际。

  在脱贫攻坚中,残疾人脱贫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市残联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把全市划分为100个残疾人扶贫片区,逐年梯次推进。并将新居、产业、康复、教育、就业创业、保障等惠残项目覆盖全市198个乡镇(街道)、2641个村(社区)。实现了规划与项目的全覆盖。同时让残疾人过上与正常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市残联积极开展量服识别行动、医疗康复行动、教育培训行动、创业就业行动、保障兜底行动等五大行动。对全市699个贫困村的残疾人进行入户调查并与办证系统、“量服”数据库信息比对。科学划分残疾人贫困类型,制定针对性措施。建立帮扶信息系统平台,研发“智慧巴中·残疾人量服”平台,建立大数据平台,加大数据分析、研判和运用力度,为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抓实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及救治、精神病康复救助、肢体矫形手术及康复治疗、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贫困家庭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及救助工作,辅助器具适配和高危人群耳聋筛查项目等。

  协助教育部门做好残疾人教育工作,依托市残疾人技能培训中心等机构开展盲人按摩、种植养殖业、计算机、电子商务等培训。并统筹推进残疾人低保、保险(养老、医疗保险费由政府代缴制度)、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等情况,与扶贫、民政等统筹做好衔接工作,财政优先安排资金。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安有所盼“十大工程”夯实残疾人脱贫基础

  为农村残疾人建廉租房创全国首例

  初冬时节,南江县八庙乡普陀寺村寒风凛冽,63岁的残疾人赵其安坐在房子里烤火。在没有花一分钱的情况下,今年10月他告别了破旧的土墙房,搬进了新房子。这新房子就是政府专为贫困残疾人建的廉租房。

  住有所居,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通过“量服”调查,巴中有5万多户残疾人还居住在土坯房和危旧房中,其中82%的残疾人可以通过危房改建和购买农村“巴山新居”中经济适用房解决住房问题,18%的残疾人家庭通过政府、残联补贴也难以解决。为此我市在大力推进“巴山新居”建设中,首先考虑如何解决贫困残疾人的住居问题。

  2012年,南江县残联率先在正直、黑潭、沙河、平岗、红四、流坝等乡镇的“巴山新居”聚居点,为残疾人协调规划建设农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按成本价出售或以每年500元至800元的低价租给有残疾人口的贫困户,解决了农村特困残疾人的住房问题,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目前,贫困残疾人廉租房已经在全市全面推行,预计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

  市残联理事长李本钦介绍,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我市以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修建、统一验收、统一确权六个统一为原则,全面推动“巴山新居”建设,引导村民聚居。同时,启动了农村经济适用房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特别是残疾贫困家庭居住条件。残疾人入住聚居点经济适用房时,在享受政府土坯房改造补助金的基础上,政府再补贴每户残疾人1万元,残联补贴1.2万元,不足部分以农村残疾人林、地、房、水、特色产业产权实施信贷;廉租房由政府、残联投入和社会捐赠共同修建,产权归村社,残疾人租赁入住。根据困难残疾人家庭状况,统一建设40-80平方米的1室1厅1厨1厕、2室1厅1厨1厕两种户型供选择。在残疾人提出申请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再摇号确定配租顺序,公示无异议后,签约入住。对已有能力购买农村经济适用房或商品房的,村委会有权收回并另行配租给其他残疾人,住户必须退出廉租房。2013年以来,全市投入各类资金1.87亿元,共建成农村残疾人廉租房2591套,40016户残疾人入住“巴山新居”中的经济适用房。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助残增收

  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如何让贫困户增收,真正实现脱贫,毋庸置疑,发展产业是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南江县正直镇长滩村在新村建设中引进七彩林业公司,残疾人的林、地确权后,入股到七彩林业公司,实行保底分红。残疾人汪怀明说:“我们将土地租给七彩林业公司,我每年能拿六百斤黄谷的钱,省事、方便、收效也好。”

  四川大巴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致力于开发高端健康安全有机食品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共有20户残疾人和该公司签订了土地流转入股合同,按每年不低于500斤黄谷价进行分红,同时有9名残疾人长期在园区务工,每人每天工资50元。

  巴州区水宁寺镇櫈子垭村、香炉村和金银坎村培育了5000亩金银花产业基地,其中残疾人种植面积占10%。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园区扶持,每亩补助种苗款3150元,对园区内的残疾家庭给予相应的补助。

  恩阳区肢体残疾人吴继乾创办的方圆环保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川东北最大的塑编产品生产基地,拥有职工200多人,其中安置残疾人55名,除了按国家规定解决他们的社保和医保外,还为他们食宿提供方便,残疾人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同时还带动百余名残疾人从事废料收购工作。

  平昌县残联理事长王新琼告诉记者:“我们采取连片创业扶持模式,残联的支持主要是担保、贴息,协调相关部门给他们一些服务。他们一栋猪圈可以养殖300头猪,每头猪的利润可达150元至170元,一栋猪圈五个月出栏一批,收入可以达到4.5万元,一年算下来就有9万元,26栋猪圈算下来就是200多万元收入。”

  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和推广“‘八权一股’流转+务工、‘残疾人+专业合作社+公司’、产业基地、龙头大户带动、专业合作社”五种产业扶贫模式,采取引资入股,引技加盟等办法,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基地,共建成残疾人扶贫示范区57个,中药材栽培等残疾人扶贫基地57个、扶贫联系点82个,依托扶贫点和基地,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残疾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推行量体裁衣个性服务助力创业就业

  巴州区水宁寺镇水宁村,宽敞明亮的“巴山新居”里,巴州区水宁寺镇水宁村村民王法升发出感叹。他刚和家人摆谈完今年的养猪增收计划。

  王法升视力和肢体双重残疾。两年前,一家人还住在老旧的土坯房内,天天为柴米油盐发愁。“生活的变样,要感谢残联的技能培训!”王法升说,他以2亩承包地入股村里的猕猴桃产业园区,成为股东。市残联还对他进行量体裁衣式猕猴桃种植、家畜养殖等技能培训。去年一年,他家纯收入近两万元。

  王法升的经历,呈现出的是巴中助残工作的开展足迹:从以往过年过节时送器具、慰问金,到如今推出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帮扶残疾人发展产业。

  就业是残疾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去年4月23日,由市残联主办的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园推介会在巴州区柳津桥国际城招商销售中心广场举行,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园中心园区正式启动。

  “实施场地租金减免;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协助残疾人创业者申请各类扶持资金和搭建融资平台;统一进行管理和推广;提供创业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等。”在此次推介会上,市残联将给予首期入驻孵化园中心园区的前100名残疾人创业者更多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来自三县两区的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残疾人纷纷表示看好孵化园的前景,登记并签约意向协议。

  据了解,我市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园总规划面积30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家小微企业。其中,中心园区位于柳津桥·国际城,规划面积20000平方米,可吸纳600家小微企业入驻,同时可带动6000名残疾人就业。

  “孵化园采取政府搭台、残联组织和指导、企业独立经营、社会组织参与的模式,以柳津桥·国际城为中心,辐射巴中老城和江北。”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残疾人进行个性化培训指导,计划每三年孵化一批,每年有200家小微企业进入市场,安排600多名残疾人就业,可带动1000余名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去年,南江县残联联合团县委、县妇联、县就业局和县内外12家企业在大堂坝开展以“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活动,吸引了900余名残疾人前来参加,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400余份。

  创办巴中市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园,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残疾人创业就业。同时,根据不同残疾类别,实行“分类培训、分类就业”和“集中就业与居家灵活就业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了维修、烹饪、盲人按摩、编织、种植、理发等实用技术培训,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市共培训残疾人27100余人次,帮助众多残疾人实现了“就业梦”。

  在实施新居扶贫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创业就业附扶贫工程的同时,市残联还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工程、康复扶贫工程、托养日间照料扶贫工程、金融扶贫工程、科技扶贫工程、医疗扶贫工程、保障扶贫工程等十大工程。有力地夯实了残疾人扶贫基础。

  残疾量服、资金整合、社会对接“三大平台”拓展残疾人扶贫服务

  11月24日,在残疾人八大中心之一的呼叫中心,工作人员正忙着在电脑上录入相关数据。

  工作人员李婷现场给大家演示了智慧巴中残疾人量服平台。只见她鼠标轻轻一点,全市残疾人的基础信息、帮扶信息、需求信息、落实信息一目了然,甚至通过卫星定位,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贫困残疾人的住居情况和生活生产情况。

  为加快残疾人脱贫步伐,市残联推出了一系列扶贫服务,为残疾人搭建了“智慧巴中.残疾人量服”平台、资金整合平台和社会对接平台。

  2016年初,我市成功搭建“智慧巴中.残疾人量服”平台,得到了省残联的高度重视,并倾力支持巴中建立残疾人大数据库。我市依托大数据、云技术和“互联网+”,推进残疾人新居、产业、教育、创业等信息立体化,实现了贫困残疾人适时了解信息和进行动态评价。截至去年底,我市“量服”平台已录入167700余人,累计为残疾人服务达961300余项次。量服服务,精准扶贫,真正做到了有规划、有需求、有落实、有督促、有评价。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撬动作用,破解残疾人脱贫的资金难题,市残联搭建资金整合平台,与银行、财政、民政、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对接,整合涉残资金,并提高残疾人在项目资金中的占比,根据残疾人个性化需求精准定向安排帮扶资金,发挥帮扶资金的最大效益。

  融入社会、走进群体是提高残疾人自信和自立的重要渠道。市残联通过注册的肢残协会、电商中心、创业联合会、创业就业孵化园等,培育和壮大残疾人创业队伍。成立中国狮子会巴中红叶服务队,依托社会中介机构加大残疾人脱贫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助残脱贫,搭建了“残疾人-残联-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的服务桥梁。

  责任脱贫、考核约束、成效评估“六大机制”强化残疾人扶贫保障

  措施再好,如果缺乏相应的保障,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为有效推动残疾人脱贫工作,我市确立由市残联牵头,县(区)分管领导、乡(镇)、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及“挂包驻帮”第一书记“挂帅”,层层签订残疾人脱贫责任书,制定定期巡查、随机抽查、明察暗访残疾人脱贫工作等制度,明确任务节点,压实脱贫责任。以“严”和“实”的精神强化扶贫责任,将残疾人脱贫纳入全市精准脱贫考核,并提高权重,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采取市主导、县(区)主抓、乡(镇)主责、村(社区)主力的办法,规范残疾人精准脱贫的实施原则、方法路径和根本要求,并与项目安排、资金分配等挂钩,联动约束。严格按“拟定退出对象、民主评议、审定公告、退出销号”程序,根据年度减贫目标任务分别下达,分解到村(社区),并同步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未脱贫的,集中各部门力量合力攻坚;已脱贫的,设定一年的跟踪期,严防返贫。与中软合作,研发残疾人脱贫专用网络,将残疾人脱贫地理信息、产业状况、帮扶措施、落实成效实时统计上传,客观评估、科学分析。同时,开发APP,让残疾人自主评估脱贫实效,并对脱贫成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不仅如此,我市还建立了村残协脱贫工作机制,以村(社区)残协为主体,对残疾人资源优先流转,园区务工优先安排,成立互助社,将残疾人产品统一规划、统一展示和销售,充分发挥村(社区)残协的助残脱贫主阵地作用。

  领导责任机制、考核机制、约束机制、脱贫退出机制、成效评估机制和村残协脱贫工作机制等“六大机制”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我市残疾人扶贫保障。与此同时,市残联还开展“五大行动”,破除残疾人扶贫难题,建立“六大机制”,强化残疾人扶贫保障。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随着我市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不断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巴中残疾人一定能实现“生活得更加美好、就更有尊严”的梦想。我们生活的家园因残疾人精准扶贫花开而更加温馨幸福。

  链接
  巴中市残联推进残疾人精准脱贫工作方法途径

  “4+6”扶贫举措:

  精准识别定对象、量服扶贫定措施、分类管理定任务、限时完成定责任的“四定”办法实现了“六个清楚”:基本情况清楚,需求情况清楚,精准扶贫方案清楚,实施流程清楚,推进动态清楚,评估效果清楚。

  实施“十大工程”:

  新居扶贫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创业就业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康复扶贫工程、托养日渐照料扶贫工程、金融扶贫工程、科技扶贫工程、医疗扶贫工程、保障扶贫工程。

  构建“四大体系”:

  构建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构建高效驱动的组织保障体系、构建互通共融的互联网体系、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资金保障体系。

  开展“五大行动”:

  “量服识别行动”、医疗康复行动、教育培训行动、创业就业行动、保障兜底行动。

  建立“六大机制”:

  领导责任机制、考核机制、约束机制、脱贫退出机制、成效评估机制、村残协脱贫工作机制。

  搭建“三个平台”:

  “智慧巴中·残疾人量服”平台、资金整合平台、社会对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