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党政要闻 > 内容详情

党政要闻

巴中推进医疗扶贫系列报道之二

作者:    来源:  人气指数: 次      时间:2016年12月07日 00:00:00

软硬件齐抓筑牢卫生服务网底

  解决群众“看病远、看病贵”、推动分级诊疗政策落地生根,基层医疗特别是乡村医疗,起着重要作用。如何为乡村医疗带去更多资源和人才,缓解乡村医疗“空白村”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只有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齐全、医疗水平较高的时候,才能引导农村居民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格局,真正实现“家门口”就近就医。

  在基层医疗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市城市公立医院在进行综合改革试点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医疗体制,加强医疗设施建设,为医疗扶贫助添动力。

  加快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卫生院、卫生室标准率双达100%

  9月25日,在扩大面积、增添医疗设备后,巴州区宕梁街道办事处碾盘寺村卫生室正式投入使用:治疗室、诊断室整洁有序,地面、墙面干净明亮,档案柜里档案排列有序,各类慢病宣传政策、健康知识画册村民随时都能看到、拿到。

  离此不远的巴州区大茅坪镇德阳村卫生室,我市首批50台“健康一体机”已配发到一台,深受当地村民好评。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医疗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重要一项。”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232个建制乡卫生院标准化率达100%,2444个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阵地、有人员、有设备、有技术。市委、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717万元为全市2397个村卫生室分别安装1台空调,争取国家、省卫生计生委支持,为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台健康一体机,总投资4794万元,首批50台“健康一体机”已配发至基层医疗单位。

  培植基层医疗人才

  三年定向培养450名农村医学生

  2015年7月,我市印发《巴中市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农村医学生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为加快培养巴中市‘本土化’农村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政府决定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农村医学生”,“从2015年起,用三年时间订单定向免费培养450名农村医学生”。

  “为充实基层卫生人才,我市积极定向培育农村医学生。”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巴中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医学生,签约到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执业,从2015年起每年招收150名初、高中以上毕业生,免费培养护理、助产、农村医学三个中职专业的“本土化”农村医学生,已招收300名学生入校就读。我市将在全市乡镇卫生院现有空编的范围内招聘医学专科以上或执业(助理)医师254名,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去年12月21日上午,我市第三届“寻找最美巴山健康卫士”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举行。通江县郑仕会、恩阳区刘军、平昌县孙安良等10名乡村医务工作者被评为“最美巴山健康卫士”:创新卫生人才激励机制,早已“初见效果”。

  在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提取四项基金的基础上,我市分级建立卫生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了《巴中市高层次卫生人才管理办法》,落实边远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每人每月200元工作补助;每年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中评选10名“巴山健康卫士”予以表彰和奖励;全市28名省、市名中医帮带95名继承人。

  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

  明年1月全市全面实施

  “为确保全县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有序推进,我们已率先在驷马、坦溪两个乡镇进行试点,各项前期工作已全面完成。”11月23日,在巴中市2016年度医改工作推进会上,平昌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项起于今年4月的改革,即将进入总结推广阶段。待总结评估后,明年1月全市全面实施:逐步达到每个乡镇建设1家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边远乡卫生院在编在岗职工不少于8名,每个行政村建设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数量按服务人口1‰—1.2‰的标准配置的目标。

  据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卫生一体化改革全面推广后,将实行人员、资产、业务、财务、信息一体化管理。建立乡村医生的进入退出机制,对60岁以上的老年乡村医生退出后参照离职的村支部书记生活补助标准给予补助,每月可补助300-400元;对中职专业的医学生取得合格乡村医生证或执业(助理)医师证的人员补充到村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管理。

  另外,基层卫生业务培训也在如火如荼进行。我市整合中央、省级培训资金和市财政每年单列200万资金,由市卫计委加强对县、乡、村医务人员轮训,尤其是加强基层急诊急救和乡镇卫生院影像、检验、心电、B超等紧缺专业岗位人才技能培训。今年已完成对699个建卡贫困村精准扶贫和全市2444名乡村医生专项轮训。

  发挥城市医院带动作用

  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年底建成投用

  9月19日,我市下发《巴中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方案》,“2017年初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形成分级诊疗格局,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器械网上阳光采购率达到100%,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控制在30%以内。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年度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等成为改革主要目标。

  “全面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和主体作用,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机制,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据了解,为提高信息化水平,总投资4000多万元的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将于今年底建成投用。平台建成后,将实现市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人口健康信息、预约挂号、电子病历等互联共享。以巴中红叶卡加载的居民健康卡首发50万张,首先对31.83万建卡贫困人口全覆盖发卡,并将与省人民医院实现互联互通。

  此外,构建远程医疗网络在我市已进行:市县两级医疗机构和部分中心卫生院已实现与解放军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第三军医大新桥医院等远程诊疗和远程培训。

  “为发挥城市医院的带动作用,我市积极落实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市中心医院为龙头,我市已建立市域医联体,“县帮乡、乡帮村”,市、县、乡医疗协作格局已全面形成,基层首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就医格局基本形成,县域内就诊率已达9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