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全国精准脱贫示范区
关键词: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建设“五彩巴中”、实现全面小康的底基。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必须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围绕“一本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措施,聚焦“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坚持“双七有”标准,工作向脱贫攻坚聚力、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确保精准脱贫与全面小康同向同步达标。
现状
目前尚有31.83万贫困人口
我市地处四川东北部,属于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地带,整体贫困、连片贫困、深度贫困特征明显。“十一五”末,全市有贫困人口87.1万,其中有18.25万生活在边远高寒山区、洪水淹没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农村群众生存难、发展难、致富难现状依然存在。目前全市共有贫困户9.6942万户,贫困人口31.83万,699个贫困村。
“十二五”以来,全市始终围绕中央“两不愁、三保障”和省委“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脱贫攻坚目标,将改善贫困群众生存条件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作为突破口和主抓手。大力实施“巴山新居”工程。用好用活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等扶贫政策,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建成“巴山新居”20.08万套,72.3万群众住进了新居。解决配套设施问题。围绕农村新居配套路、水、电、通信、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8103公里,解决102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保障问题,卫生室、文化室、电力、通信等设施实现村村全覆盖。解决贫困群众可持续增收问题。按照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思路,抓住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的难得机遇,盘活农村“人、地、林、房、钱、集体资产”6种资源,用好扶贫小额信贷、扶贫专项资金、农民技能培训等项目政策,帮助农民发展茶叶、核桃、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403万亩。五年间,全市累计减贫55.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7.2%下降到10.5%,巴中点面结合的扶贫开发模式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典型案例。
目标
建成全国精准脱贫示范区
2020年同步全面小康,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一届市委班子科学谋划“五彩巴中”建设,提出要全面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建成全国精准脱贫示范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到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
锁定阶段目标。坚持“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2017年巴州区、恩阳区脱贫,2018年南江县、平昌县脱贫,2019年通江县脱贫,贫困村全部销号,建卡贫困户越过扶贫标准线,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脱贫摘帽县(区)集中力量对个别最困难贫困户的未脱贫问题靶向扶持,对返贫对象进行对症帮扶,对已脱贫的村和户扶上马、送一程,在稳定脱贫不返贫的基础上,实现2020年同步全面小康,确保“不落下一户一人”。
锁定重点对象。聚焦9.6942万贫困户、31.83万贫困人口和699个贫困村,对标达标,挂图作战,逐项销号,确保2016年脱贫9.1万人、销号215个贫困村,2017年脱贫10.88万人、销号220个贫困村,2018年脱贫6.5万人、销号220个贫困村,2019年脱贫5.35万人、销号44个贫困村,到2020年扶贫对象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贫困村实现“七有”。
锁定政策项目。坚持扶贫开发投入的力度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抢抓“窗口期”机遇,着力从政策机制层面破解难题、提供保障。围绕“十三五”脱贪攻坚规划项目,整合政府投入、创新金融投入、吸引市场投入、引导社会投入、激发群众投入,力争到2020年全市政府投入突破400亿元,引导社会和群众投入突破1000亿元,形成脱贫奔康资金投入保障体系。
路径
1.精准脱贫与区域开发双轮驱动坚
持问题导向,精准脱贫与区域开发双轮驱动。立足深度贫困、整体贫困的现实,从点上解决个性问题,从面上解决共性难题,实现点面结合、互促共进、整体脱贫。
全面落实“六个精准”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深化完善“精准扶贫数字管理系统”,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识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全力实施“五个一批”
对有劳动能力的14.7万贫困人口,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扶;对生存条件恶劣区域的18.2万贫困人口,进行生态扶贫和易地搬迁安置;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脱贫的10.59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政策兜底;对因患大病、慢性病致贫的8.5万贫困人口,实行医疗救助扶持;对因灾致贫的0.46万贫困人口,进行灾后重建帮扶。
全域推进连片开发
按照全域集中连片开发的总体规划,精准建设、连片实施,统筹解决整体贫困、个别特困的问题,集中火力,重点突破,优先解决住房、路、水、电、通讯问题,连片推进产业发展、公共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产业连片、基础联网、公共服务全覆盖。
2.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脱贫攻坚
坚持示范导向,依法扶贫与改革创新紧密衔接。严格落实脱贫攻坚法定责任,坚持市上统筹、县区主体、乡镇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坚决查处弄虚作假和违纪违法行为,坚决问责不作为、乱作为,实现脱贫攻坚信息化、制度化、法治化。巩固深化“一二三四’’内涵,努力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建好“一本账”求精准
全市所有贫困户建立月收支明细台账,准确掌握贫困户收支动态,引导贫困户养成勤俭持家的良好习惯,实现帮扶轨迹清晰呈现、帮扶措施精准落地、脱贫验收有依有据。
聚力“两不愁”保基本
创新“干部帮、业主带、邻里助、群众干”产业增收机制,大规模实施“回乡创业”,每个贫困村培育1个主导产业、引进1家以上新型经营主体,优先把贫困对象纳入产业链条,优先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创新“六个盘活”财产性增收机制,实施股权量化,引导群众盘活各类资源促增收。严格落实“两线合一”低保机制,让每个贫困人口都有基本的吃穿保障。
聚焦“三保障”补短板
抓好住房安全,以易地扶贫搬迁为重点,持续推进“巴山新居”建设,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统筹做好新建、改造、保护工作,到2020年改造农村危旧房24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5.2万户、配套农村廉租房7500套,让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抓好医疗扶贫,坚持“四分四统四到人”,保基本、救大病、管慢病,确保实现“八个100%”,让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抓好教育扶贫,持续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健全贫困学生救助体系,让适龄孩子上学有保障。
拓展“四个好”奔小康
“住上好房子”,在解决住房安全的基础上,同步完善中心村、聚居点公共设施配套,村村实现“五有”。“过上好日子”,在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基础上,加强产业扶贫、人文关怀和心理慰藉,家庭圆满、邻里互助、和谐共处,帮助贫困群众住得安全舒心、吃得卫生健康、穿得大方朴素,提升生活幸福感。“养成好习惯”,实施农村改房、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整治农村环境,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健康生活习惯,降低疾病、残疾发生率,消除因病致贫根源。“形成好风气”,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民间事务调解、评议和服务,规范农村习俗,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新风正气,帮助农村群众强健精神肌体、共享文明生活。
展望
实现区域整体贫困向同步全面小康跨越
市第四次党代会后,市扶贫移民局局长王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党代会从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示范导向三个方面,对未来五年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目标非常明确、措施非常具体、要求非常严格,为巴中全面同步小康指明了方向、绘出了蓝图,充分凸显了脱贫攻坚的统揽性,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脱贫攻坚的高度重视,彰显了市委市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的信心和决心。
王伟表示,全市扶贫移民系统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代会精神和报告实质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脱贫攻坚支撑,充分发挥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等政策效应,根据脱贫摘帽需求,分层分级、分村分户建好建实脱贫攻坚项目库,把项目资金落实到片区、落实到村社、落实到贫困户,着力从贫困对象这个点上补“短板”,从区域发展这个面上解决瓶颈制约,实现贫困对象脱贫摘帽有质量、可持续。
2.抓实脱贫攻坚监督检查
在组织好市县、部门联动开展大督查、大巡查和严格逗硬验收考核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一月一次的暗访督查、一季度一次的专项检查,同时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点对点反馈问题,限期整改问题,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力度不减,确保脱贫实效。
3.抓实创新做法推广应用
持续深化省委、省政府肯定的我市脱贫攻坚“六条经验”,在点上示范,在面上推开。及时总结提炼脱贫攻坚实践中探索出的好点子、好做法,挖掘全局性、根本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示范推动。给予基层更多自主推动工作的空间,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创新创造,着力形成以改革创新推动脱贫攻坚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