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绿色产业 打造绿色品牌
关键词:绿色发展
市第四次党代会指出,巴中是经济欠发达区域,也是绿色资源欠开发区域,境内生物多样、美景多彩、文化多元,空气富氧、食品富硒、资源富饶,加快把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必须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绿色价值再造,坚定走具有巴中特色、巴中优势的绿色发展之路。基于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紧紧围绕绿色生态这一核心竞争力,加快绿色发展、建设“五彩巴中”,努力构建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增长极。
现状:绿色生态发展有待新突破
●农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市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农牧渔业经济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5700元,比2010年增加31%;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新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2100家,创建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65个、市级97个,发展家庭农(牧、渔)场550家,培育龙头企业125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种养)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家,市级45家)。规模种植面积达62万亩,比2010年增长58%。农业产业招商引进项目77个,累计完成投资113亿元;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实施茶叶、核桃、巴药“三百”工程、银耳倍增计划、巴城“菜篮子”工程、现代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山区现代畜牧业建设工程、生态水产养殖工程。新发展茶叶35万亩、中药材25万亩、食用菌2.5万亩、蔬菜15万亩、特色水果12万亩。
●工业:发展成长型新兴产业
市经信局负责人介绍,“十二五”以来,我市加快发展新兴工业,立足绿色资源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发展相互促进为目标,以发展四大重点成长型产业为导向,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以创新创造和节能减排为抓手,推动在重点行业、重点县区、重点企业绿色生态发展上实现新突破。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44亿元,工业化率28.7%。四大成长型产业产值比重达60%以上,规划建设通江粮油产业园、柳林食品工业园、巴州医药产业园、平昌生态食品工业园等一批绿色生态园区。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37.0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43%,关闭淘汰落后企业111家,实现节能25.57万吨标煤、减排化学需氧量0.025万吨,腾退土地961.89亩,取得了显著的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展上置换了资源和环境空间。
●旅游:发展先导支柱产业
市旅游局统计显示,我市旅游资源十分优质,森林覆盖率57.6%,已有AAAA级景区15个、风景名胜27处,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2个。2011年-2015年,我市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从9.22%上升到26.1%,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高,作为我市先导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基本确立。
无论是绿色农业,还是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业,我市产业发展正处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规模、体系建设、资源开发、产品品牌影响等方面的短板比较突出。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必须采取有力举措,切实解决。
目标:构建联动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
市第四次党代会为我市培育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品牌绘就一幅令人向往的蓝图,那就是坚持绿色标准、绿色品牌、绿色诚信三位一体,明确重点、集成推进、循环利用,构建绿色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
●绿色农业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进发展一批年产值超5亿的龙头企业、超亿元的农业园区和千万元专业合作社、百万元家庭农场。依托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连片建设高产高效的特色农业园区、生态养殖园区、休闲农业园区,形成以园区农业为主要形态,以核桃、茶叶、巴药“三百工程”和生态养殖、休闲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格局。
●新兴工业
强化新兴工业支撑,突破发展石墨制品、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食品饮料、家居建材、矿产开采等传统产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智能制造,促进工业与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培育上市工业企业3-5家,实现全省大企业大集团百强和上市企业两个零的突破。
●生态旅游业
高品位打造光雾山——诺水河生态旅游核心区、川陕苏区红色文化旅游区、特色乡村旅游聚集区以及连接30个特色镇的生态文化旅游环线。以山地运动休闲为特色,持续推进国际自驾游,办好环中国国际自行车赛,加快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建成5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10个市级森林康养基地、100个县(区)级森林康养精品点(村),打造中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加快商贸园区、物流中心、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现代金触、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努力实现全省服务业企业50强企业零突破,形成川东北重要商贸物流中心。
路径:走全域全景全产业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之路
■农业:培育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增长极
市第四次党代会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突出绿色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路子,推进绿色农业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按照“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大农业发展思路,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着力转方式调结构、育主体强产业、提质量促增收,大力培育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增长极,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有力促进农工、农文、农旅、农商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综合效益。到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工业:夯实绿色发展基石构建绿色制造业体系
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工业实情和长远发展的深思熟虑。今年以来,全市陆续出台《四大重点成长型产业“十三五”规划》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打造以石墨、生物医药为主的新兴产业,加快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推进矿产开发、家居建材、服装纺织等传统行业改造升级,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业体系,夯实绿色发展基石。
■旅游:依托生态优势走全域全景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市第四次党代会指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绿色生态这一核心,按照全域全景全产业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的发展路径,把守住好山、好水、好空气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按照全域旅游示范区要求,完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从吃住行游购娱入手,按照游客行得顺畅、吃得健康、住得舒适、玩得开心、购得放心和对“五彩巴中”有深切体验的标准,完善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
展望:把巴中产、巴中造、巴中景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
◎农业:打造“巴中产”品质
市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绿色农业着力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创建的“巴食巴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品牌产品系统管理不足、没有形成抱团闯市场的大局意识,导致本地特色农产品市场销量、品牌效益呈下降趋势,市场竞争力低下等问题。走好绿色农业发展之路,离不开打造绿色品牌。我市生态环境优良,土地富硒无污染,具备打造区域品牌的良好优势。下一步,我市将强化政府主导,开展区域品牌营销,做响“巴食巴适”绿色食品、“巴中云顶茶叶”等区域性公共品牌,提升“五彩巴中”知名度、美誉度。强化企业主体,突出行业龙头企业引领,整合培育“南江黄羊”“通江银耳”“三强药业”“光雾山红叶”等一批主打品牌。强化品牌保护,制定巴中产品标准,构建从田园到餐桌、从工厂到消费全产业链技术控制、质量溯源体系,把巴中产、巴中造、巴中景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
◎工业:打响“巴中造”品牌
蓝图已经绘就,巴中绿色工业之路该如何坚实迈进?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市将打造绿色加工基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力争建成1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和5个绿色加工基地。培育绿色制造企业,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提升品牌绿色竞争力。推动工厂绿色改造,推动水、气、固体污染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降低环境噪声、污染物排放,开展示范带动,启动50家企业在绿色发展上先行先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利用产业政策和环保、能耗等标准,淘汰和关停落后产能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利用产业政策和环保、能耗等标准,淘汰和关停落后产能企业。
◎旅游:打亮“巴中游”名片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旅游产业发展将力争实现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打造巴中市“一核、四区、一环”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形成“一核带动、四区支撑、一环串联‘的旅游空间发展态势。让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旅游扶贫成效更加显著、旅游产品体系更加优化,形成巴中独特的旅游品牌形象,通过多渠道、广角度创新宣传营销,巴中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大幅提升,成为四川旅游的一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