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的沙漠中,巨大的绿色仙人掌被安上了水龙头,成为小小“水源”——这是出自一位4岁小孩子的科学幻想绘画。
由擅长项目设计、科幻画描绘、计算机技术等技艺的老师组成团队,“靶向到位”每一个有科学兴趣的学生——这是巴中六小老师探索出来的“科技团队辅导”模式。
学生发现扁竹根液可以预防蔬菜虫,经过老师辅导指点,获得国家大奖申请到专利,科技成果转化即将落实——这是平昌县德胜小学师生的骄傲。
……
11月22日,在巴州区第六中学,第23届巴中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展评活动落下帷幕,但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步伐并未停止。
细心呵护的科技梦想
12月2日,杨聪家里。为了他的科技爱好,爸妈专门腾出一间房,建成了“实验室”。
这位17岁的巴中职业中学的学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最新的科技成果--自动绘图机:用软件处理之后,加上开发板;开发板控制两个电动机,通过控制X轴、Y轴来实现绘画。
“电子科技是比较抽象的,需要自己去领悟和思考。”学习电子科技对这个17岁的学生并不容易。但是,随着探索的深入,他逐渐了解到科学的魅力。
在据此不远的巴中六小,孩子们的科学梦被更多的专业老师呵护,每周五下午,课外科学兴趣活动从未缺席。全校科技总辅导员蔡光红和他的同事就是这些孩子科学梦想的护航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擅长发明设计和改进,我的同事们则通晓科幻画绘制、计算机技术等。”蔡光红介绍,从2007年开始,在学校的支持下,他和志趣相投的同事组成科技辅导团队:4个主要负责人,20余个经常参与的同事。
团队模式可以让科普活动更完善,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指导。蔡光红介绍:“这样就形成双向互动:科技辅导员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专长老师进行指导,团队老师负责‘锦上添花’。”
自从2007年以来,六小师生共取得近600项市级科技奖、近100项省级奖、10余件国家级奖。
转化落实的科技成果
2014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来自平昌县德胜小学的吴青蓉等三个山里娃,在张金诚等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用农村天然生长的扁竹根植物为原材料,研究出的“生物农药”,在竞争最为激烈、含金量最高的科技创新竞赛组别中斩获一等奖。
两年过去,曾经的小学生发明家已经成为初中生;这项科技成果不久前获得了国家专利,科技成果转化即将实现。
现在,平昌县得胜镇附近的农民也在用这种方法,将扁竹根植物捣碎泡制密封,15天后即可作为“生物农药”,对于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很好。
“两年前,这项研究刚获奖时,就有很多省外企业来咨询合作规模化生产的事情。”该项目的辅导老师张金诚说,因为专利权的问题当时没有谈拢。扁竹根泡制后做农药,绿色无污染。但是,因学校资金、设备等制约,并没有大规模生产推广。“现在国家科技成果专利审批通过,下一步就将着手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的人用到这种科技成果。”
得胜小学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开展研究,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鼓励并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闪光点,在学生心里埋下了探索科学奥秘的种子,这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方针是一致的。”该校校长李建国告诉记者。
久久为功的科技教育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青少年就是未来创新的主力军。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搭建一个放飞梦想的舞台?
11月20日至21日,第23届巴中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巴州区第六中学举行。“本届大赛共征集优秀科技竞赛项目、科技创意等作品5000余件,经各县(区)初评,共展出作品1817件。”市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苏静介绍,来自全市7个代表队和3000多名学生参加了本届大赛,全市青少年创新的氛围浓厚,积极性高涨。
与此同时,11月22日,作为全省首个以市政府名义奖励扶持青少年科技项目的活动,第二届巴中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会召开。市政府对本届15个青少年科技创新特等奖项目进行了表彰,并给予相应的项目扶持。对我市获得全国、全省第30届、第3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赛事奖的40个个人项目和23个获奖单位项目给予项目扶持,并帮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少年强则国强。第30届四川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报全国作品排名,我市排在了前3名。市科协连续10年受省科协表彰,连续5年受中国科协表彰。”苏静介绍说,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相关部门和各个县(区)的重视、众多学校老师的辅导。
科技创新、科普活动重在参与。通过举办创新大赛、科普活动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既是我市积极响应中央“双创”精神所交的答卷,又为学生营造了创新的氛围、提供了创新的平台,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很好的促进,也为素质教育探索出一条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也存在不足。科技创新作品多而不精,各个县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苏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