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宜居宜业的绿色城镇体系
绿色城市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已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围绕绿色城镇特色,提高规划品质、建设标准、管理水平,建成现代森林公园城市,不断增强居民舒适度和幸福感。
现状
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有待加强
有关数据表明,过去五年,我市城镇建成区面积新增28平方公里、达到154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达12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8.22个百分点、达到37.52%。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格局和“一城两翼”的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功能品质提档升级;全面推进巴城建设改造,西北环线等一批拓展城市空间的控制性工程已建成使用;东西“两翼”加快推进,巴中经开区扩区移位、产业新城初具规模;恩阳设立县级行政区、城市框架已具雏形。
同时,各县区也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江高明、平昌金宝、南江红塔等新区展现面貌,区域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百镇建设试点行动”持续推进,水宁寺、柳林、长赤、诺水河、驷马等重点镇建设扎实推进。启动实施“巴山新居”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25.2万户新居,普照寺片区、七彩长滩、驷马水乡以及鹦鸽嘴、巾字、凤凰包、中营等一批幸福美丽新村成为全省示范村,通过全国新农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市验收。
目标
建成宜居宜业的绿色城镇体系
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围绕绿色城镇特色,提高规划品质、建设标准、管理水平,建成现代森林公园城市,不断增强居民舒适度和幸福感。做优做美中心城区,巴城主城区要加快旧城改造、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突出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和休闲设施、停车场站、专业市场、城市地标建设;巴中经开区要加快产业聚集和创新创业,园区、景区、社区三区同建,提高新区承载能力;恩阳新区加快绿色产业和文旅发展,提高承接老城人口和功能疏散能力,让“一城两翼”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南江、通江、平昌要推进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加快建设重点镇、特色小镇,持续实施“巴山新居”工程,创建一批省级“四好村”。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把市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全市住建系统将紧扣“五彩巴中”建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1更加注重城市绿色发展
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山地公园建设和城市生态修复,做好引绿入城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2更加注重城市功能统筹协调发展
有序推进老城人口疏解,完善城市各项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生活生产功能,提升人居品质。
3大力推进新区功能拓展
经开区加快园区、景区、社区三区同建,提高城区承载能力;恩阳新区加快绿色产业和文旅发展,提高承接老城人口和功能疏解能力,让新区聚集人气商气。
4加大重点镇、试点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从绿色和特色两个方面持续发力,继续打造一批重点小镇和特色小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不断增强居民舒适度和幸福感。
5更加注重文旅结合、城旅结合
把城镇建设和旅游发展有机结合,突出抓好全市七大蜀道片区的申遗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彰显巴中城市魅力。
路径
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建设
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具有巴中特色的城镇化。未来,我市将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县城功能、推进小城镇发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避免公共资源盲目向城市集中,协调多方利益,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为城乡综合效益最大化创造可能。
1做优做美中心城市
大力发展四大成长型工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升巴中经济实力;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积极发展具有秦巴特色的旅游业,扩大区域影响力,扩大对外联系强度。以经济区思维取代行政区思维经济区思维取代行政区思维,放眼放眼全局全局,加强同重庆加强同重庆、成都成都、南充南充、达州、汉中汉中、西安等地的交通联系西安等地的交通联系,加快构建以巴中为中心的快构建以巴中为中心的2小时直达小时直达“成西渝成西渝”交通圈交通圈,最大可能地扩大最大可能地扩大城市影响力,使巴中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自然禀赋,因地制宜,依山傍水、彰显特色。优化城市布局和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加强区域防灾能力建设。
2县级城市推进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
不断完善县城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逐步扩大城市规模,充分发挥县城在全市城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使之成为产业实力强、城市功能全、要素聚集多的较大经济体、带动周边乡镇经济发展,实现市域均衡协调发展。
3加快建设重点镇和特色小镇
撤乡并镇,强化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柳林镇、茶坝镇、驷马镇、元山镇、白衣镇、诺水河镇、铁溪镇、永安镇、至诚镇、关坝镇、长赤镇等24个重点镇,按照以人为本、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编制城镇规划,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优化城镇功能分区,有序推进城镇空间拓展。
展望
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
《巴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提出,未来五年,我市将持续建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镇(重点镇和一般乡镇)—中心村”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形成以1个中心城市为核心,3个副中心城市为骨干、24个重点镇为节点、160个乡镇和200个中心村为基础,布局合理、形态适宜、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四级城镇体系。
1 1个市域中心城市——
巴州城区、兴文新区、恩阳新区
市域中心城市是川陕渝地理中心枢纽联结地,秦巴山区中心城市,具有巴文化、红色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主要发展商贸金融、科教研发、商务办公、文化旅游、健康养老、通用航空、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现代工业。
2 3个市域副中心城市——
平昌县城、南江县城、通江县城
平昌县城为平昌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机械加工、绿色饮料生产、汽车清洁能源加工以及乡村旅游为重点的山水生态型园林城市。依托平昌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好的经济基础,建设平昌经济增长极。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加大向南、向东开放力度,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的辐射,建设巴中向长江经济带开放的高地。
发展方向:向东、向南、向西三个方向,确定“南拓、北控、东保、西优”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为跨越巴河向南发展。
南江县城为南江县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四川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服务基地,宜居山水生态旅游城市。加强与汉中、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转移和辐射。
发展方向:实施南进、东延、北拓的城市拓展策略,向朝阳新区跨河向东侧的红塔新区一带发展,作为城市中心区;继续拓展南部东榆镇组团规模,同时考虑在养生潭上游规划旅游接待综合服务区,作为未来南江县城的旅游接待中心。
通江县城为通江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依托通江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加强向东开放,着重发展商业商贸、红色旅游服务和文化教育产业。
发展方向:近中期城市主要发展石牛咀一带,继续完善城南新区,城市适度向南山地后靠;远期向通江西岸的西部组团发展。
3 24个重点镇和160个一般乡镇——
鼎山镇、水宁寺镇、渔溪镇、柳林镇等
按照广大农村地域的中心地功能要求,重点镇和一般乡镇应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现代化。同时因地制宜依靠自身优势发展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的乡镇企业,并突出专门化特色,参与市域经济分工合作。
依据城镇特色,重点镇职能分为综合型、农贸型、工贸型、旅游型、商贸型5类。其中,驷马镇位于广巴达高速沿线,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有望发展成为5万人以上的小城镇,辐射周边乡镇,规划为综合型城镇;邱家镇作为边际城镇,无区域交通走廊支撑,规划为农贸型城镇;下两镇依托良好的交通条件可成为辐射区域的农产品交易基地,规划为商贸型城镇;沙溪镇红色文化遗产丰富,是红色文化教育体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为旅游型城镇;涪阳镇位于中北部山区,不宜将天然气开采和水利发电作为主导,应结合其资源环境条件,发展特色种植业、农产品交易,规划为农贸型城镇;响滩镇位于市域南部边际,产业支撑较弱,规划为农贸型城镇;柳林镇、元山镇、渔溪镇交通条件较好,区位优良,规划为工贸型城镇;水宁寺镇位于交通走廊上,是中心城区、平昌县城和通江县城的连接处,规划为商贸型城镇。
4 200个中心村——
司城、七星寨、双宝、铁炉坝等
中心村是“巴山新居”建设和农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要求,“巴山新居”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重点,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乡统筹、突出特色,采取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建设、旧村庄改造提升与传统村落民居保护性修缮相结合的方式修建。新村用地标准控制在人均60平方米左右,宅基地按每人30平方米建设。
其中,新建聚居点重点在“建”,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的要求,高标准规划,个性化设计,综合配套建设。旧村庄重在“ 改”,凡符合“ 三避让”要求的,以布局优化、质量强化、配套深化、卫生洁化、村庄绿化和环境美化为标准,尽可能在原有村落基础上改造提升。传统村落重在“保”,凡列入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要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