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党政要闻 > 内容详情

党政要闻

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关键词解读(十)

作者:    来源:  人气指数: 次      时间:2016年12月16日 00:00:00

建设全域生态环境屏障 提升绿色资源价值再造

  关键词:

  生态环境屏障

  绿色一直是巴中亮眼的“底色”。“四季青山绿水、常年蓝天白云、雨后云雾缭绕、终日鸟语花香”,巴中优越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大自然的丰厚馈赠,更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坚实“家底”。

  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我市将建设全域绿色生态环境屏障,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立足绿色,充实绿色,用好绿色,实现生态环境和后发赶超兼容并举,提升绿色资源价值再造。

  现状

  森林面积1059万亩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巴中市“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市森林面积从1015万亩增加到1059万亩,森林蓄积从3661万立方米增加到40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55%上升到57.6%,高出全省2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36个百分点。

  其中,新增培育以桤木、杨树等为主的工业原料林214万亩,以核桃为主的特色干果基地100万亩,以木本金银花、“三木”药材、皂角、栀子为重点的特色中药材基地21万亩;以食用菌(银耳、木耳、香菇及其他菌类)和山野菜(竹笋、蕨菜、香椿)为主的森林蔬菜基地16万亩;新建以银杏、香樟、柏木为主的珍贵用材林基地15万亩。

  2011年11月,我市启动创建森林城市;2013年底,我市通过四川省森林城市建设核查验收;2014年3月,被四川省绿委会命名为“四川省森林城市”。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近80%总任务,基本形成了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得到较大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约39.11%,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9.86㎡,河流、公路、铁路两旁等应绿尽绿,绿化通道基本建成,绿化率达90%以上。

  目标

  建设全域生态屏障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全市依托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九大绿化行动”和增彩添绿工程,林网、水网、路网同建,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共造,形成道路两旁彩色走廊、山地丘陵生态屏障、河流两岸绿色绿带的全域生态格局。精心打造一批山地公园、湿地公园、景观水系、绿廊绿道,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坚持绿色发展、低碳生活,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到2020年,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蓄积量继续实现双增长,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和生态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现状得到初步控制,农田保护性耕作和水资源管理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生态脆弱区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使巴中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

  路径

  实施重点工程项目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未来五年,巴中“增绿添彩”该从何着手?“生态重点工程项目是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实现绿色发展、推进生态建设的战略途径。我市将推进七大重点工程,重点包装、打造、实施一批生态重点项目,切实筑牢巴中绿色生态屏障。”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

  1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培育重点工程

  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管护森林面积476.6万亩,完成中幼龄林抚育20万亩,完成公益林建设6万亩,实施集体所有公益林生态补偿361.9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52.6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62.7万亩以上;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50万亩,完成封山育林6万亩;实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工程,划定一批国家储备林,培育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新建香樟、银杏等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基地14.6万亩。

  通过实施防灾减灾工程、脆弱地区生态修复、新一轮绿化、现代林业产业、林业支撑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廊道保护修复等工程,到2020年,完成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50万亩。

  2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重点工程

  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恢复湿地面积1万亩;新建和完善2个以上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开展中小河流山洪治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重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外源污染控制、内源污染治理、湖岸植被修复、亲水岸线、湖库水体原位修复、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建设等工程,实现水质达标和水生态系统健康。到2020年,全市恢复湿地面积1万亩,新建湿地公园2个。

  3 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和改良重点工程

  开展保护性耕作、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治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08.67万亩,推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132万亩。

  4 城镇生态系统建设和改善重点工程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湿地公园、城市山地公园建设对城镇规划区的城市湿地生态公园和城市山体生态公园实施生态补偿,以恢复、新建湿地公园为目标,严格划定城市公园保护区,实施城市公园分级保护管理体制。持续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到2020年,城市(含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8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

  5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水生动物拯救保护工程、防治外来入侵物种和物种流失工作。到202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50万亩,占幅员比率达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要求,省级自然保护区达到省级规范化建设要求的比例达到60%;9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区域或流域特有物种以及关键物种种质资源及其特有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建成生态监测网络体系。

  6 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工程

  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工作。到2020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1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24.1%,年土壤流失量降低到1500万吨。

  7 水资源保护重点工程

  通过实施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到2020年,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重要河湖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

  展望

  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提升绿色资源价值

  《规划》指出,根据巴中“生物基因库、天然大氧吧”生态特征,“富氧巴中、富硒巴中、美丽巴中”的生态特点,未来五年全市将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全省森林康养重要目的地、秦巴道地植物药源和富硒有机食品基地等三区两基地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区域,以大通江河-小通江河、南江河-神潭河-木门河、恩阳河、巴河等四大流域水土保持带及水生生物重要分布区为骨架,以6个自然保护区、1个湿地公园、5个森林公园、1个风景名胜区、1个地质公园等十四点(块)状分布的典型生态系统为重要单元,全面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1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首要任务

  结合南江县县域区位条件、民俗风情等特质,建设总体定位为“国家红叶公园”,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即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依托富氧、富硒、负离子和区位、资源、政策优势,突出特色,形成养眼、养生、养老的幸福美丽乐园。

  针对通江、南江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多发等重大生态问题,重点加强森林及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减少林木采伐,恢复山地植被,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

  2 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区

  推动水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良性互动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连片推进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采取“抓点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扩面”的方式,扎实推进全域扶贫。加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水源涵养能力,防治水土流失,保障水质安全,保障水资源跨区域统筹利用,进一步发挥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到2020年,我市全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格局形成,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与全省同步全面小康。

  3 形成功能完善生态带

  注重科学开发与有效保护同步

  以大通江河-小通江河、南江河-神潭河-木门河、恩阳河、巴河为主,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把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注重科学开发与有效保护同步。结合资源开发,合理规划水域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在重要水域建立水生生物保护区,防止水域荒漠化的发生。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实施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大力营造沿江沿河水土保持防护林带,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遏制江河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加强泥石流沟道和滑坡等山地灾害防治,加大矿山、交通干线的生态恢复治理力度,加强城市生态敏感区等的防护林建设,加快形成功能完善的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带。

  4 培育典型森林景观

  构建功能完善点(块)状生态系统

  以现有南江光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南江大小兰沟省级自然保护区、通江五台山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通江诺水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平昌驷马河流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恩阳河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通江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江县米仓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通江县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巴州区天马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平昌县镇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恩阳区章怀山省级森林公园,平昌驷马河省级湿地公园、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为支撑,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加快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防治,积极培育典型森林景观,合理开展生态旅游,着力构建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功能齐全的点(块)状典型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