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党政要闻 > 内容详情

党政要闻

全市脱贫攻坚流动现场会与会代表发言摘登

作者:    来源:  人气指数: 次      时间:2016年12月17日 00:00:00

  12月15-16日,全市脱贫攻坚流动现场会召开。会议对今年以来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大会上,与会代表纷纷谈经验、摆问题、寻对策,力争提高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本报记者整理了与会代表发言,并予以刊登。

  ■精准发力 层层立下“军令状”

  平昌县委书记蒲开文: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深度把握“脱贫”“奔康”的政策“窗口期”、双重“叠加期”和战役“决胜期”,做到脱贫攻坚与建设“五彩巴中”深度融合,锁定今年53个贫困村、2.38万人脱贫目标,决战第一仗,脱贫攻坚迈出了坚实步伐。

  平昌坚持精准滴灌、精准发力,分类实施“五个一批”,按照“六个精准”,推行“产业发展覆盖到村、道路硬化覆盖到社、易地搬迁覆盖到户、能力提升覆盖到人的‘四个覆盖’+回引创业+股权量化”模式,有效解决贫困户、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安全住房、发展能力、增收致富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实际启动5519户18592人,已建成3973户13263人;县城连接重点乡镇的快速通道全面开建,全县道路里程达5125公里,今年新改建县乡道98公里、村道228公里、社道518公里;发展茶叶近20万亩,“平昌青花椒”近15万亩,核桃、巴药、水产、莲藕等近25万亩,成功创建5个国家级AAAA级景区和3个国家级旅游品牌,旅游产业覆盖65%的乡镇,组建旅游合作社59个,贫困户人均增收近1000元,实现抓三产促一产带二产、三产融合发展。

  脱贫奔康是“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的政治责任,我们坚持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划分六大作战片区,组建六支攻坚团队,县级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层层立下“军令状”。实施激励关怀,实行扶贫干部跟踪考核记实制度,优先从脱贫攻坚一线选拔干部,通过“功必赏、过必罚、误必惩、绩必奖”,激发“内动力”。实施问责倒逼,坚持巡回督查、现场验靶、定期通报,排名靠后的党委书记专题述职,强化正风肃纪,整治扶贫领域“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典型的人和事,逗硬执行不出力就“出列”,不摘“穷帽”就摘“官帽”。

  ■压实责任 挂图作战实现首战必胜

  恩阳区群乐乡党委书记屈富民:今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与连片开发双轮驱动,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统筹推进,压实责任、挂图作战,确保新河村退出、217户922人脱贫,实现首战必胜。

  对标贫困村退出“一低七有”,按照“四好村”创建要求,重点攻坚公共配套、致富产业、集体经济三个难点,确保贫困村达标退出。连片开发完善公共配套。主动对接细化全区连片扶贫规划,通过部门帮扶、社会捐赠、群众参与,硬化村组道路28.6公里,整理土地2100余亩,建成集中供水8处,完成农网改造和宽带进村、卫生站、文化室标准化建设,退出贫困村硬件全部达标。回引创业发展致富产业。将投资意愿与发展重点有效对接,通过亲情引导、乡情联络、贴心服务等方式,回引刘智勇等成功人士18名,组建盛丰甘蔗等专合组织26个,流转土地3900多亩,发展良种莲藕2100余亩、优质果蔬1800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7个,带动368户贫困户增收。深化改革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新河村通过出租集体林地、塘库、电商,财政资金入股保底分红,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流转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5150元,人均8元以上。

  ■以“一房二路三产业”为抓手 高效推进脱贫攻坚

  巴州区曾口镇秧田沟村“第一书记”王兴全:新一轮“挂包驻帮”工作启动以来,秧田沟村围绕“一本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措施,以党建扶贫“路径化、项目化、具体化”为统揽,以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为载体,以“一房二路三产业”为抓手,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了秧田沟村脱贫攻坚工作。截至目前,全村“双七有”均达标,人均纯收入10089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最高22043元,最低8973元。

  我村推行“合作社+大户+电商”模式,形成稳定增收渠道。我们通过“回引、聘请、续签”等方式引进3名致富带头人,组建三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了村“两委”领办、党员能人引办、入党积极分子兴办三种“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模式”,整合涉农项目资金600万余元,流转土地600亩,建成了果蔬种植、泥鳅养殖、生态鱼养殖基地。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点,推行“以物易物”模式,实现了农产品快速进城。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探索建立兼顾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成立了秧田沟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建立了集体资产运营机制和运营管理机构。按照股权量化方式分别在果蔬基地、生态鱼养殖基地探索建立了“三三四”收益分配机制,贫困党员和贫困群众在整个项目中享有5次收益。

  ■坚持产业增收 实现可持续发展

  南江县正直镇徐家坝村支部书记杨姝承:近年来,徐家坝村坚持产业增收与基础建设并重、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并重,突出因地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着力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同步、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同步、特惠于困与普惠于民同步、组织引领与自主发展同步,狠抓“四好村”创建,全力确保脱贫奔康,实现可持续发展。

  抓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结合,走新型发展道路。依托七彩林业公司的带动,实行“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走土地整村流转之路。截至目前,全村222户流转土地500余亩,其中贫困户28户流转70余亩;在发展彩叶苗木的基础上,抓林下种养业,目前共种植蔬菜200余亩,种植魔芋100多亩、脱毒马铃薯200多亩;养殖巴山土鸡2万余只,每户年收入可增加4000余元,切实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拓宽了贫困农户增收渠道。抓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结合,走持续发展道路。按照“贫困户+非贫困户”的帮带发展形式,依托养殖大户付自军组建专合组织,吸纳全村12户贫困户参与发展。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按照入股分红的原则,实现互惠双赢。目前,我村组织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共同组建养猪专业合作社、养鸡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各1个,实现技术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切实保障全村贫困群众同步发展。

  ■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通江县自生原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陈猛:以前我在大城市打拼,看到许多城里人为“菜篮子”的安全发愁担心,而老家虽然地处大山深处,但远离污染、土壤富硒,发展有机农业前景广阔。2014年6月,在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积极鼓励下,我结束了在外建筑包工的工作,回到老家先后流转土地2100亩,目前已建成600亩核桃园、100亩牧草区、2个水产养殖区,1个养牛场、1个养猪场、3个养鸡场,年销售额可达1600余万元。

  同时,成立了自生原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陆续吸收入会社员52户186人参与产业发展,带动周边乡邻特别是43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实现了抱团发展、合作共赢。

  合作社采取“721”的分成模式发展核桃产业,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前3年每年按照250元/亩保底,第4年起按公司7成、农户2成、村1成的利益分成,让农户手中的土地变成生钱的“金疙瘩”。采取“借牛还牛、借鸡还鸡”机制,为贫困户提供母牛、小牛、鸡苗代喂代养,并免费提供配种、饲料、防疫和技术培训服务,免去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缺钱和亏损的后顾之忧。养牛方面,针对有喂养能力的农户,借给母牛由其代养的,所产牛犊出售收入按合作社与农户4:6分成;借给小牛由其育肥的,新增重量收益按合作社与农户6:4分成;对鳏寡孤独和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利用产业周转金在养殖场集中为其代养牛,按合作社与农户6:4利润分成给予扶持。养鸡方面,为43户贫困户借鸡苗4万余只,出栏后合作社按保底价10元/斤回购,扣除鸡苗成本等每户可获得5000余元收入;对10户无劳动力的贫困户,每户免费借鸡苗200只,以同样价格回收后,户均一年可获收入4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