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党政要闻 > 内容详情

党政要闻

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关键词解读(十四)

作者:    来源:  人气指数: 次      时间:2016年12月21日 00:00:00

加强政策支持激发“双创”活力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策。市第四次党代会指出,要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搭建创业创新平台,用好用活政策,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未来五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激发“双创”活力。

  》》现状:

  各项机制逐步完善“双创”工作方兴未艾

  自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提出以来,我市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为未来五年“双创”工作奠定了良好开局。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发展,全市建立起巴中经开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巴中市启航创客空间、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置信创新创业孵化园、南江县七彩林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恩阳天恩农业星创天地和通江鹰歌农家星创天地等一批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载体进一步升级。

  去年8月,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联席会议制度正式建立,各县(区)也相应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四两拨千斤”杠杆作用,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堂”“小小发明家”等活动,全民创新创业热情持续高涨,先后建起生物医药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四川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巴中分平台,聘请6名巴中籍院士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和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等20多家高校院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形成“研、学、产”创新创业全链条。

  2015年,市、区(县)两级财政设立创新创业引导基金5000万元,安排各类创业担保基金1.6亿元、各类创投基金3000万元及1000万元的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了《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和鼓励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及民间资金互助组织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金融市场。

  》》目标:

  构建集聚化、专业化、市场化、开放化的“双创”新格局

  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在规划引导、税费减免、融资保障、技能培训等方面为创业创新提供政策支持。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发展线上线下众创空间,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打好老区牌、扶贫牌,深度对接《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落地,加强国家政策支持,用活政策创新生成项目,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利政策支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姻共建研发机构,围绕绿色农业、新兴工业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试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加速实用科技成果引进应用,大力培育高层次人才、科技人才、大学生、青年、返乡农民工等创新创业主力军。

  “未来几年,全市各类孵化载体将达10家以上,面积达3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0家,科技创业者突破1000人,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00件,引进培育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5个以上,基本构建起要素集聚化、服务专业化、运营市场化和资源开放化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负责人介绍。

  》》路径:

  实施多项保障工程打造创新创业“洼地”

  2015年,我市出台了《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份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全市“双创”工作进入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时期,也为未来几年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

  1.优化环境

  实施创新创业投入工程。设立巴中市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初创期、种子期及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统筹用好支持创新创业的各类专项资金,开展创新券补助试点,充分发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推进银行业机构科技专营支行、科技信贷中心建设,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小额贷款试点,对个人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给予贴息;支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鼓励企业在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四板)挂牌融资。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挥财税政策作用,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发展。

  实施创新创业环境工程。在全市范围内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打造创新创业活动品牌,开展创新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搭建创新创业展示和投融资对接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扎实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有效打击侵权行为。建立健全维权援助中心,开通维权举报投诉服务热线,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维权服务。加大宣传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2.搭建平台

  实施创新创业平台工程。加快巴中经开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孵化园、飞地园区、大众创业园(回乡农民创业园)建设。各县(区)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至少建立1家以上孵化楼宇或创新创业园。支持建立一批满足创新创业需求的创客空间、创业咖啡、星创天地、创新创业俱乐部等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支持众创空间发展。利用工业用地建设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其载体房屋可按幢、层等有固定界限的部分为基本单元进行产权登记并出租。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园申报省级财政补助,对认定的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的市级财政补助。各县(区)、巴中经开区要对众创空间的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用于创新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给予适当补贴,鼓励众创空间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免费高速宽带互联网、WIFI接入服务。各县(区)对在农村建立星创天地的,要积极协调土地流转和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3.培育主体

  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力实施“千名专业人才引进计划”和“巴山科技英才1126计划”,重点引进产业发展领军型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到我市自主创业。对于引进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报到后签订正式协议的,财政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的安家补助费用。企业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其安家补助费数额与引进对象协商确定,经费主要由用人单位负责,同级财政给予20%补助。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社会服务机制,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保障机制。

  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离岗创办企业,3年内可保留人事关系,工龄连续计算,薪级工资按规定正常晋升,保留其原聘等级,不影响职称评定。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在完成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约定任务的前提下,依法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在我市兼职从事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成果转化活动,以及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并取得相应合法股权或薪资。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按至少70%的比例划归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所有。

  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对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普通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在工商部门注册或民政部门登记,以及其他依法设立、免于注册或登记的创业实体(如开办网店、农业职业经理人等),给予1万元创业补贴。在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园内孵化的创业项目,每个项目给予1万元补贴。同一领创主体有多个创业项目的,最高补助可达到10万元。

  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实施“青年创业促进计划”“巾帼创业行动”,向符合条件并通过评审的创业青年发放3-10万元免息、免担保的创业启动资金贷款,并配备1名志愿者导师“一对一”帮扶3年。鼓励银行业机构创新设计“青年创业”贷款,加大对创业青年的金融支持力度。

  促进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大力引导和鼓励巴中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利用创业经验、所学技能和资金回乡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各类经济实体,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新型组织。落实返乡农民工创业普遍性降费政策和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县(区)、巴中经开区对回乡创业园,可在不增加财政预算支出总规模、不改变专项资金用途前提下,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安排相应的财政引导资金,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政策支持,适当放宽回乡创业园用电用水用地标准。

  4.政策支持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工商注册流程,严格落实“先照后证”,推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三证合一”登记。建立电子营业执照制度,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发照和网上公示,做到工商登记一窗受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

  落实财税优惠政策。企业用于创新、研发的投入和引进高端人才并直接从事创新与研发工作的人员工资薪金,可按规定实行加计扣除。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依法免征增值税。对企业申请、维持专利和购买国内外专利技术的支出计入无形资产,准予依法摊销。经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独立法人企业研发机构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依法落实技术转让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军转干部及随军家属、退役士兵等创办个人独资企业,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加快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设立创新创业咨询服务窗口,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力培育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投融资、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社团。推动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向全社会开放。建立创新创业信息、招聘求职信息统一发布、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创业导师资源库,实施创业导师制度。

  》》展望:

  实现“双创”工作与特色产业深度对接

  “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紧扣全市发展的主旋律,具体来说,就是绿色发展,绿色崛起,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培育绿色农副产品,实现‘双创’工作与特色产业的深度对接。”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负责人介绍,未来五年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将重点支持生物医药、石墨新材料产业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8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55亿元。启动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

  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步伐,突出发展有机菌菜、高山茶果、绿色巴药、生态养殖产业,初步建成2万亩核心区和通江银耳、南江黄羊、青峪猪、茶叶、核桃等8个山地特色种业创新基地。大力实施省级科技扶贫专项行动,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县2个、科技扶贫示范乡镇4个、科技扶贫示范村16个。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建立巴中市科技成果信息汇交系统和网上技术市场,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服务机构2家以上;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100名;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4500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实现产值25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