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党政要闻 > 内容详情

党政要闻

市投资促进委上线《政务访谈》节目

作者:    来源:  人气指数: 次      时间:2017年02月25日 00:00:00

深化区域合作精准招商引资

  市第四次党代会目标

  ●五年内——

  “深化友城协作和市厅(校企)合作,围绕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推进全产业链招商,力争五年到位招商资金2500亿元以上”

  ●今年内——

  “引进重大产业项目25个以上,各类招商项目到位资金530亿元以上”

  围绕新目标,研判新形势,思谋新举措,确保新突破。2月22日,“中国·巴中”网在线访谈节目《政务访谈》邀请到市投资促进委主任李全庆以“深化区域合作,精准招商引资”为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亮点在哪? 十项职能件件与拉动经济增长相关

  节目一开始,李全庆对市投资促进委机构职能进行了详细介绍。
  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市投资促进委主要承担招商引资、区域合作、投资服务等十项职能。具体来说,一是牵头落实市委、市政府投资促进工作部署;二是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投资促进发展战略、工作计划;三是包装和推介全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四是组织全市重大投资促进活动;五是组织开展与大企业、大集团及境内外知名机构的投资促进战略合作;六是落实省内区域合作中的招商引资项目;七是研究全市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及国内外同类产业投资促进规范性文件;八是研究国内各地投资促进发展趋势,并向市政府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九是跟踪重大投资促进项目、督促相关项目落地落实等事项;十是规范招商引资秩序、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

  投资促进工作是市委、市政府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的中心工作,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

  在宏观上,投资促进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具体到我市,主要靠投资和消费拉动,投资又主要体现在投资促进上。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300多亿元,是“十一五”的4.8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00多亿元。其次,投资促进提升了巴中对外开放的形象。近年来我市借力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全球川商发展大会、西部进口展暨投资促进大会、渝洽会等投资促进平台活动,宣传巴中形象、推介巴中投资项目、展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同时,投资促进助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引进外来投资和返乡创业,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等模式,实现一大批贫困群众脱贫,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在微观上,通过投资促进引进产业项目,可解决本地区人口就业问题,增加群众收入;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惠及全市人民福祉。

  成效如何? 几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现三级跳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强劲动力,投资促进成果丰硕、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产业培育、区域合作及投资环境等方面。

  在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方面,2011年到位63.26亿元,2016年则达到488.52亿元,同比增长7.72倍。“在短短6年时间里,到位资金累计接近1800亿元,是“十一五”(77.78亿元)的23.26倍,实现了从十亿级到百亿级再到千亿级的三级跳。”李全庆说。

  在产业培育方面,大量市外资金涌入,伴随的是一大批企业、项目落地。2011年以来,我市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075个,基本形成以福建好彩头、陕西海升集团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以三强集团、秦巴高科、千方药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兆润摩托、渝翔机械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产业,以达芙妮、中兴纺织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产业,以建丰林业、雅姿家具为代表的家具建材产业,以广东温氏、巴山牧业、胜泽园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以民生银行、南充市商业银行、长城华西银行为代表的现代金融产业,以盘兴西部物流园、中国西部商贸城为代表的商贸物流产业,产业的配套能力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在区域合作方面,我市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西安等六个城市,分别成立了驻外招商分局,负责对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西、环渤海、京津冀、港澳台等全国主要经济区域,加强与各自区域的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产业协作,不断深化我市对外经济协作交流的深度与广度。2011年以来,先后与福建省泉州市、北京市东城区等10个市(区)缔结为友好城市;同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工行四川省分行、华西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等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关系;同中石油、中石化、四川能源投资集团等央企、国企达成合作框架协议。成功举(承)办重庆经济协作区第17次市长联席会、“光彩事业巴中行暨川商革命老区行”、第七届四川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知名侨商巴中行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积极参加西博会、华商大会、渝洽会、中国西部进口展暨国际投资大会、川商返乡发展大会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集中签约项目419个,投资总额1929.32亿元。

  在投资环境方面,一是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意见》《巴中市投资鼓励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投资促进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巴中工业发展的决定》《重大产业招商项目统筹推进工作办法》《重大产业项目流转成果分享办法》《招商引资第一引荐人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不断规范。二是出台《巴中市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全程代办服务办法》《巴中市损害投资软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系列文件,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三是大力构建“服务政府”“诚信政府”,不折不扣兑现优惠政策和支持条件,旗帜鲜明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使巴中成功入选“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最具绿色(旅游)投资价值城市”“中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中国十大发展魅力城市”,成功入围“中国区域投资营商环境榜”。

  优势怎样? 新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

  作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之地,我市在土地供给、园区建设、能源保障、环境容量、市场空间、消费潜力、劳动力等方面具有明显后发优势,是主要的区域增长点和投资新热土,其中最显著的四大优势是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资源富集富饶、发展态势迅猛。

  就区位交通优势而言,我市地处中国版图腹心,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的几何中心,是成渝、关天两大经济区枢纽联接地,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辐射区。现已基本形成1个机场、4条铁路(广巴、巴达、绵巴万、汉巴南)和8条高速公路(成巴、巴广、巴达、巴广渝、巴陕、巴万、巴苍、镇广)的“148”立体交通体系。三五年后,我市将形成“米”字型高速公路、“十”字铁路以及通航机场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成为最重要、最便捷的区域交通枢纽,在中国西部,显性和潜在的承接、集散优势十分明显。

  其次是生态优势,我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多年平均光照时数为1462.1小时,森林覆盖率达58%,素有“天然氧吧”的美称,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98.9%,是一块资源富集的绿色沃
土,被中外专家称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在资源优势方面,我市有野生动植物2400多种,Ⅰ、Ⅱ级保护动植物65种;药用野生动植物和药用矿物1600多种,被收录入《国家药典》的道地药材品种90个;345种农产品获得全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有50余种矿产资源,石墨、天然气储量丰富;由通江银耳、南江黄羊等组成的“巴食巴适”已成为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中云顶”被评为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从发展态势来看,近年来,我市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陆续出台稳增长系列政策措施,全市经济逆势攀升,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2016年,我市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全市GDP达544.66亿元,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高1.1和0.1个百分点。

  “虽然后发优势明显,但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全市投资促进工作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企业投资预期和动力不足的宏观形势,以及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配套不强等内在挑战。”李全庆说。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市投资促进委坚守定力,扭住关键,抓住一切机遇谋发展、求突破。具体来讲,一是抢抓国家政策红利。我市作为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域,国家和省将会一如既往的给予政策倾斜;目前,国务院已经出台《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省委也出台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今年还将陆续出台《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具体实施方案》和《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这些政策蕴涵着巨大发展机遇,“真金白银”很丰富。同时,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我市作为区域交通枢纽,将有争取更多政策和更多项目的难得机遇。二是把握交通区位红利。随着“148”现代交通体系快速形成,我市正成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交通条件的改善,除了带给全市人民出行和生活上的方便外,还将使我市增强吸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能力。三是紧盯资源禀赋红利。我市最大的优势就是绿色,利用好绿水青山、绿色生态资源、特色矿产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医药资源、土地资源等,全力招大引强、招高引新、招群引链,大力培育绿色健康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努力打造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增长极。四是人文精神红利。“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助学、勤劳、朴实、包容”的人文精神,“忠勇结义”的巴人精神、“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不断激励着全市人民奋发努力、拼搏向上。

  发力方向? 四项措施奋力实现“开门红”

  去年11月,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快绿色发展、建设‘五彩巴中’、推动‘五大跨越’奋斗目标”,这是我市未来招商引资的方向和重点。“具体到投资促进工作上,是深化友城协作和市厅、市校、市企合作,围绕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推进全产业链招商,力争五年到位招商资金2500亿元以上。”李全庆介绍。

  2017年是全面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开局之年,今年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主要有以下任务:一是明确招商重点方向,把准经济发展新方位,围绕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文化旅游、森林康养、有机特色农业等产业深入论证、精细包装,推出招商项目300个。二是精准对接重点企业,推动年产3.5万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生产、汽车轻量化石墨烯改性塑料、农产品电商物流园、光雾山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签约落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25个以上,各类招商项目到位资金530亿元以上。三是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联手开发石墨、天然气、巴药、绿色农产品等优势资源,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四是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深化拓展与“一带一路”及成渝西区域的经济合作,增强主动融入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五是真情抓好投资服务,组建企业投资促进协调服务中心,推行项目专员代办制,开好企业协调服务座谈会,点对点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坚决整治损害投资软环境行为。

  目标明确,任务已定。市投资促进委将采取哪些措施加以落实,实现经济“开门红”?

  李全庆说,2017年,市投资促进委将按照“全方位开放发展格局,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的工作要求,不断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全面拓展招商引资成效,强化园区自主创新,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完成市第四次党代会及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具体任务。

  在不断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方面,突出开放发展,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和关天经济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依托北京市东城区、福建省泉州市等友城平台,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交流合作;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积极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投资中介、行业商协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引进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在巴设立研发中心、分公司等机构,深化技术和产业合作。

  在全面拓展招商引资成效方面,紧紧围绕绿色生态做好绿色产业文章,推动绿色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三产融合”,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进一步提升我市绿色产业群、产品群的竞争力;紧盯重点企业,坚持招大引强、招高引新、招群引链,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突破沿链招商,围绕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旅游、森林康养、优质教育、有机特色农业等七大产业方向,重点招引技术先进、产业链条长、产业门类多的高新项目落地,推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用好平台活动,充分借力全省“2+16”系列投资促进活动,精心筹备参加2017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第二届中国西部(四川)国际投资大会、四川石墨烯合作项目对接会、2017第二十届渝洽会、2017年川商返乡发展大会、贫困地区产业招商扶贫推介会等省级平台活动,积极搭建知名企业巴中行等市级投资促进平台,集中签约项目100个以上,充分展示开放合作成效。

  在强化园区自主创新方面,加快各类资源要素集聚,以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生产服务配套为突破口,通过优势企业带动,集约、集聚、集中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按照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的思路,推动园区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资源配置由土地等资源集聚向产业集聚与技术集聚转变,产业结构由一般加工向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转变;按照“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创立品牌”的思路,推进园区在空间、产业、政策、机制上统一整合,支持特色园区创新升级,形成优势互补、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快把巴中经开区创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把县(区)工业园区创建成省级经济开发区。

  在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方面,组建企业投资促进协调服务中心,全面推行项目专员代办制,真正实行“一章通、一单清、一费结”,保障建设和审批的高效;大力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阻碍项目推进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着力打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和诚信社会,在“亲与清”中增进互信、促进“双向履约”、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