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蒂固方能枝繁叶茂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旗帜就是方向,堡垒显现力量。
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根基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我市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始终坚持把大抓农村基层党建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建设“五彩巴中”的重要抓手,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2016年,全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始终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中心,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的大事要事,着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为决战脱贫攻坚、建设“五彩巴中”集智聚力。
◎一年来,我们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圆满完成乡村党组织换届,选优配强脱贫攻坚关键力量
截止2016年6月底,全市187个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全面完成,共选举产生乡镇党委班子成员1251名,40岁以下占49.2%,98.5%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截止2017年2月初,全市2655个村(社区)党组织换届全面结束,共选出8549名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6岁,高中及以上学历占61.3%,凝聚了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
未雨绸缪:精细研判,突出抓早抓小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经济欠发达、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巴中作为边远贫困山区、革命老区,选优配强乡、村党组织带头人意义深远。
市委紧扣“绘出好蓝图、选出好干部、配出好班子、换出好面貌”的目标要求,坚持把乡、村两级党组织换届工作作为抓基层强基础,夯实执政根基的重大契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高起点高标准谋划,鲜明提出先摸底后换届、先审计后换届、先整顿后换届、先培训后换届、先沟通后换届、先定责后换届、先试点后换届“七先七后”刚性要求。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市委把做好前期准备作为搞好换届工作的“先手棋”,组建12个换届专项调研组,分3轮次深入乡镇、农村,询问题、听意见、找办法,分类梳理出8类229个风险点,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326条,提出建设性意见45条。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换届指导文件和巡回督查、谈心谈话等工作方案,列出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确保换届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切中要害:
挺纪在前,突出严督实导
换届环境是否风清气正,直接关系到换届成败。
越是重大任务,越要明确责任。市委对换届风气监督工作高度重视,换届伊始,就明确细化“五个责任主体”的责任,坚持换届风气监督与换届工作一同谋划、一起考虑、一并推进,推动形成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
组建38个换届风气巡回督查组、187个换届风气监督组,对乡镇、村(社区)换届风气开展3轮巡回督查,督促指导从严从实推动换届工作,把时间具体到每天、任务具体到每项、责任具体到每人。
全覆盖开展3轮谈心谈话,印发换届学习资料5000余册、“明白卡”8000余张,重温中央“三案”通报警示100余场次。采取实地调研、随机走访、座谈交流、集体会商等办法,开展4轮次乡镇、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风险集中摸排。
定期约谈提醒,对一些信访矛盾多发的县(区)进行点名批评,以“发点球”的方式督促整改。恩阳区花丛镇走马梁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出现违纪违规问题后,及时对10余名履职不到位的干部进行了严肃问责。
靶向施策:
鲜明导向,突出优化结构
把群众认可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是换届成功的重要标志。
用人导向是个风向标。各地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严把人选的政治关、作风关、能力关、廉政关,树立既重能力又重品行、既重政绩又重政德的鲜明用人导向。
从优秀村支部书记、乡镇事业人员、大学生村官、驻村“第一书记”中选拔193名优秀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选聘16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贫困村任职,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考核招聘乡镇事业人员153名、调整充实到贫困村69名……
选好配强“领头羊”,是换届的“重中之重”。各地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切实把政治素质强、工作能力强、“主业”意识强、群众观念强的优秀干部选为乡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头作用。187名乡镇党委书记中,40岁以下的占46.52%,具有乡镇领导干部任职经历的占93.05%;新当选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5岁,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78%。
◎一年来,我们坚持优服务严奖惩,加强“第一书记”教育管理,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尖兵作用
2016年,全市699名驻村“第一书记”兴办农民夜校699个,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062名、发展党员609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771名;新建或硬化道路2559.3公里,解决2.14万人饮水问题;探索“5+1”模式领办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729个,带动8683户28823人参与,其中贫困党员992户1034名。
突出精准,选派群众最需要的干部
选得准,才能干得好。各地严格标准和程序,因村选派优秀干部,实现全面覆盖、精准配对、人岗相宜。
人选条件坚持质量第一。各地重点从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中选作风好的人、选能担当的人。实行选派单位和组织部门双重审核制,按程序认真把好人选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确保选派人选质量。
紧贴农村需求因村选派。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村施策,贫困村需要什么样的人,就把那方面的人派过去。
全市699名“第一书记”中,国家及省直部门选派3名、企事业单位选派340名、市县部门选派356名,45岁以下达66.1%,各级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对象和后备干部达57.2%。
严格管理,推动履行最神圣的职责
先定责,方能履责。“当好八大员、做好九件事”是市委交给699名“第一书记”的神圣使命,也是全市20余万贫困群众的殷切期望。
699名“第一书记”带着任务、带着责任、带着重托,认真履职尽责,主动与村“两委”协调配合,尊重、发挥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积极性,帮助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发展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留下一支“永不走的攻坚队”。
好书记是选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我们审时度势,加强顶层设计,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第一书记”管理办法,统一印制工作笔记本,引导“第一书记”从会议记录、工作日志等8个方面,实时记录工作开展情况,推动“第一书记”驻村履职、在岗有为。
制定考核评价细则,细化79项考核指标,由市、县(区)组织部门牵头,每季度或每月对“第一书记”到村履职情况开展1次随机抽查或全覆盖督查,每季度对5个县(区)和巴中经济开发区“第一书记”工作“拉通”排序,全市通报,强化压力传导。
注重激励,传递组织最温暖的关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书记”在一线打硬仗,需要各方的保障支持和倾心关怀。
各地及时兑现“第一书记”工作经费,加大投入保障,健全激励机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困难,最大限度消除“第一书记”的后顾之忧。
健全结对帮带机制,为每名“第一书记”安排1名选派单位领导、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帮扶指导。
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举办能力提升专修班、“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示范培训班等专题培训,各县(区)普遍开展了2轮以上全覆盖教育培训;开通短信平台、开办交流沙龙,让“第一书记”在学习中成长、在交流中进步。
强化人文关怀扶助,完善定期走访、交心谈心、巡回指导、请销假等制度,帮助“第一书记”解决各类困难260多件,协助争取医疗救助资金3万多元。
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及时提拔使用成效显著的“第一书记”51名,选树全国全省先进典型8名,在全市集中宣传优秀“第一书记”50名。2016年12月18日,《四川巴中:“选人纳贤”助力脱贫攻坚》在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中报道。
◎一年来,我们坚持引贤能育强人,抓实村“三职干部”回引创业工作,不断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一人创业,致富一方。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把那些“走出去”成功致富的巴中人“请回来”,才能充分激发巴中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内生动力,才能加快实现全市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美好愿景。
但由谁去“请”?唯有村“三职干部”来带头!
2016年,市委研究出台指导方案,把回引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作为村“三职干部”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全年的重点工作,划定目标任务、落实具体责任、从严督导考核,在全市掀起了“回引”热潮。
分类定标,既加压力又添动力
设定目标,才有努力方向。结合全市农村实际情况,共划分4类目标底线:500人以下行政村每年回引在外成功人士2人以上,发展产业项目1个以上;500-1000人行政村每年回引在外成功人士3人以上,发展产业项目2个以上;1000-2000人行政村每年回引在外成功人士4人以上,发展产业项目3个以上;2000人以上行政村每年回引在外成功人士5人以上,发展产业项目4个以上。
惟有奖罚分明,方能激扬斗志。对此,我们建立了严明的奖惩机制:对超额完成回引创业任务的予以重奖;对未按时完成回引创业任务的进行约谈提醒、批评教育,并扣减相应“绩效工资”,既压实了责任,又激发了热情。
精准量化,既讲分工又讲合作
如何才能将工作考准考实?
分类细化、逐项量化,是实践探索中找出的正确回答。
我们将村“三职干部”回引创业工作开展情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回引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情况等3个方面6项内容具体细化为宣传回引创业政策、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大力发展产业项目、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等24个考核指标,按百分制进行精准考核。
分工明责任,合作出成果。分村制定回引创业工作方案,明确村“三职干部”各自的职责任务和考核权重,督促村“三职干部”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同舟共济、合力攻坚。
县(区)、乡镇(街道)采取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电话抽查等办法,集中开展了3轮次交叉检查,既查各村回引创业工作绩效,又看村“三职干部”在回引创业中的贡献,调处疑难问题122个,加强回引创业工作综合评价,努力做到精细精准精确。
跟踪督办,既重回引又重服务
提高成功率和满意度,离不开高效优质的服务。
专门拿出30%的分值,对“强化产业发展管理服务”进行跟踪考核,不断提高政策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基础设施建设等创业服务工作质量。
坚持年度考核与季度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建立健全工作纪实、季考年评等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服务水平。
市县组织部门会同目标督查部门定期不定期对回引创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题督导,对回引创业工作成效显著的进行宣传表彰,对工作开展滞后的给予通报批评,着力营造你追我赶、勇争一流的浓厚氛围。
2016年,全市回引在外成功人士3000多名,投资近3亿元,兴办产业3200多个,带动10余万群众增收致富。